目录
一、学习教育部长:高校要守好政治底线 确保课堂风清气正
二、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学习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组织必须强起来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党政办公室编
一、教育部长:高校要守好政治底线 确保课堂风清气正
2015年01月30日14:5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林露)今天,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将《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办学理校实践中,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 落实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各项工作中。
北京、上海、江苏教育部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负责人交流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大家一致认为,《意见》是党中央立足新形势新任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做出的全面部署,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家一致认为,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大家纷纷表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严把教师考核聘用政治关,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法治思维,切实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与管理。
在认真听取与会代表发言后,袁贵仁强调,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实。一是唱响主旋律,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要积极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阐释清楚。
二是守好主阵地,加强教材和课堂讲坛管理。要把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要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
三是打赢主战场,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络。要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四是建强主力军,统筹推进各支队伍建设。要把好关口,建设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优化结构,着力造就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宣传工作干部队伍、高校网络宣传工作队伍。要提升能力,深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培养培训。五是带着问题意识,深入师生实际,开展真实、客观、完整、全面的调查研究,针对思政课教材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成长路径等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5年02月06日10: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的负责人、教师担负着重要职责。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欧阳康,请他们共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任务
为什么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道理很简单,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靳诺认为,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校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抓敢管、善抓善管。
她说,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最核心的政治资源,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党委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导向,在重大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问题上必须态度鲜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错误言论提供传播平台和空间。
要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秦宣说,只有不断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欧阳康说,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获得的。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必要的空间涵盖和必然的逻辑延伸。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靳诺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时代的要求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在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有的人不是从中国的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和研究,而简单地用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的实践。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秦宣说,一些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视不够,在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待提高。他举例说,有的高校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教材没能很好发挥作用,有的高校简单选用西方国家的原版教材,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分析。
欧阳康认为,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之中,但还不成熟,还缺少足够的理论辨析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高校教师群体数量庞大,不仅在年龄、专业、学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也有各自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师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共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理论不彻底,思想宣传必然出问题。
靳诺表示要把握导向,管好阵地。她说,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材编用、教学评估、教师选聘、科研立项、核心期刊、成果发布、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和环节中,都要把正确的导向摆在首位,坚决落实“研究探讨无禁区、宣传讲课有纪律”。要主动研究时代的新变化,回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接受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要敢于和善于回应师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探索完善系统讲授、专题讲座、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教师要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绝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课堂上随意传播和蔓延。
秦宣说,作为教师,我们鼓励青年学生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通过教学让青年学生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让青年学生系统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弄清楚这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哪些方面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欧阳康说,要强化历史意识,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内在相关性与一致性,深刻认识当代中华民族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要强化实践意识,引导大学生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认识当代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
三、全面从严治党,基层党组织必须强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毛细血管”。加强基层党建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近日在广西调研时强调,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强起来,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云山同志还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说到底是个责任问题。各级党委要聚精会神抓党建,党委书记要落实好抓党建的第一责任,真正成为从严治党的书记。要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用责任制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要有新状态,就需要党员干部有更强的责任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毛细血管”。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落到实处。全面从严治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持之以恒的作风建设,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久久为功,基层党建出现了可喜局面。人民群众发现,基层干部“葫芦式”漂在表面的少了,“秤砣式”沉到底层的多了,奢靡享乐的场所冷清了,田间地头热闹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要有更强的责任担当,化挑战为机遇,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用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从严治党需要全党大气候,也需要基层小气候。我们也要看到,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表现,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更直接地决定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如果自身不硬,说话就软;如果吃拿卡要,群众就不会跟你走;如果弄虚作假,就不会有威信。唯有坚持问题意识,“治之于未乱”,将从严治党的关口前移,抓长抓常、真管真严,在从严治党中实现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可以说,加强基层党建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
还要看到,权力任性、权力寻租现象,在基层表现得往往更直接;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现象,在一些基层也更加普遍。究其实,都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关。因此,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基层,重在从严治吏,从基层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入手,在思想教育、干部管理、组织建设、制度执行上都切实严起来,防止一阵风,防止雨过地皮湿。基层党建,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化抓起,采取更严举措,让党员干部时时受组织的约束。从严治党真正落实到基层,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全面建设小康才有领头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感受公平正义。
基层党建,要与时俱进,针对党在基层工作任务的变化,党员结构与活动方式的变化,在区域化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通过组织形式、功能定位、工作方式、活动载体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真正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广泛联系群众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搞好服务,密切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是不是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都成为了从严治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党建“三问”,对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作出明确要求,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云山同志反复强调的责任担当,提出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全面从严治党说到底是个责任问题。要从根子上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起来,必须把党要管党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成为从严治党的书记,理直气壮抓党建。同时,要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用责任制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形成齐心协力抓党建的大格局,以强有力的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文/慎海雄)

